|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完善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拓宽“后路”,巩固“后院”,扶持“后代”,切实增强军人军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尊崇感。
2019年9月27日,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巡讲在上海警备区云峰剧院举行
认真细致做好退役安置工作。积极推行阳光安置,开展“送政策进军营”、军转干部安置前培训、双向选择分配会、接收单位政策培训,通过安置信息系统等平台,做到政策、程序、计划、分数、岗位、结果等“六个公开”,圆满完成军改期间军转安置任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现了“四个确保”,即确保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每年安置率100%;确保重点安置对象得到优先和较好安置;确保退役士兵安置配套经费及时足额发放;确保自主就业(自谋职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投资7亿多元,新建11个服务管理机构,改造12个服务管理机构,调整组建39个基层服务站点,确保军休干部就近参加活动、享受服务。
多策并举解决随军家属安置就业。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身份的随军家属,做好指令性安排;对其他随军家属采取双向选聘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的办法,实现全面就业。军改期间,主动跨前服务,突破原有属地安置为主的办法,妥善安置空军、海军等换防进沪的军官家属,四年来,共为5000余名随军家属解决了落户和就业问题,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好评。
想方设法落实军人子女入学优待。先后制定实施3个军人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优待相关文件,建立了军人子女就学常态化优待机制。对飞行、潜艇等特殊岗位的军人子女入学,采取加分办法予以优待;对双军人子女入学、新组建部队子女入学转学、文职人员子女入学,也给予优先照顾,较好解决了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
全心全意做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关心关爱。全市积极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按照中央“五有”要求,结合上海实际,组建市、区两级17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312个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点,5965个村(居)退役军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工作体系,努力打造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服务保障机制。
每月20日是南京路为民服务日,驻沪部队官兵坚持到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不忘人民养育情,驻沪部队坚持38年每月的20日在南京路等繁华商业区域开展为民服务,持续推进“军徽映夕阳”“军徽照晨曦”军民共建专项助老扶幼活动;百名军医为市民义诊、百名军校研究生进社区宣讲和“东方爱民岗”等传统做法广受市民欢迎。上海警备区、武警上海市总队等驻沪部队积极扶持革命老区、西部贫困地区项目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驻沪各部队积极开展军警民联防联治、平安共建活动,在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军军医大学先后派出320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疫情防控,充分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上海人民的称赞。
文章摘自《中国双拥》杂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