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贾梦妍)军爱民,民拥军。双拥工作,承载着军地间“绿叶对根的情意”,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在全国双拥办的有力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军区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军地双方及全市各族军民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中密切配合,在建设更高层次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团结协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抗击自然灾害挑战中并肩作战,呈现出军爱民、民拥军,军地携手、团结互助的大好局面,双拥工作水平持续提升。20日,乌鲁木齐市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九连冠”。 高位推动 构建双拥共建合力 双拥的光荣传统在乌鲁木齐这方热土上历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直以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常态化,做到“一把手”亲自谋划双拥工作大计,亲自部署双拥工作任务,亲自参加双拥共建活动,亲自解决双拥工作难题。 每年“春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都会召开军政座谈会,与驻乌部队共叙友情,共谋发展;“春节”、“八一”前后,市、区(县)与驻地部队开展互访互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形成常态化。 同时,为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乌鲁木齐市先后制定下发《乌鲁木齐市军队转业干部功绩制安置办法》《乌鲁木齐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发放制度》《乌鲁木齐市解决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问题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定,确保双拥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加大力度 助力国防和军队建设 乌鲁木齐市在积极支持部队建设方面,除保证专项预算外,根据工作需要追加双拥经费,用于支持驻乌部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在乌鲁木齐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期间,市财政累计投入双拥各类经费达18.09亿元。 同时,依法维护现役军人、驻军随军家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权益,把军人当亲人,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积极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排忧解难。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5年至今,乌鲁木齐市连续15年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和一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且护理费标准、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均高于自治区标准;及时兑现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由2015年的8000元/年提高到2018年的1.3万元/年;在全疆首设大学生入伍奖励金制度,本科生、大专生入伍分别一次性奖励5000元、2000元。 丰富载体 全民拥军成效显著 2015年海军“乌鲁木齐舰”组建后,乌鲁木齐市作为全疆唯一跨省市开展军地共建的城市,投入力量支持舰艇建设,从黄海之滨到天山山脉架起了一座连接乌鲁木齐市各族军民与人民海军军民大团结的“连心桥”。 每年,市、区(县)与共建部队还会开展联欢联谊、文艺演出、座谈等,尤其是“情系马兰、逐梦新时代”“相约经开、爱满军营”等军地青年联谊和军民共建活动促成军地66对未婚男女青年牵手结缘,收获了军地青年的赞誉。 全民参与,拥军爱军。 由爱心市民组成的老兵公益团队和800多名拥军志愿者先后走进部队、学校、社区开展爱心拥军公益服务,持续开展“兵妈妈、兵爸爸进军营”结对认亲等社会拥军公益活动。45家涉及餐饮、通讯、商超、汽修等领域的“拥军门店”,累计为现役、退役军人提供让利优惠达20余万元,成为全国首创双拥新品牌。 拥政爱民 军民共建鱼水情深 面对全市人民火热的拥军热情,驻乌部队官兵把首府当故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全市上下呈现出军民合力、同创共建的良好景象。 ——驻乌部队先后出动兵力9万人次,分别援建了乌板乌水公路、雅玛里克山生态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 ——驻乌部队与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结成共建对子,累计组织军营开放日540余次,开展爱民助民等活动730余次。 ——驻乌部队先后有850余名干部与群众结对认亲,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一帮一”捐资助学等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捐献600余万元资助900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派出800个医疗小分队下乡义诊,免费诊疗群众31万人次,赠送500余万元药品。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乌鲁木齐市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的优势作用,军民同心,共战疫情。 ——130名军队医护人员白衣执甲,迅速出征、驰援武汉,奋战“疫”线。 ——全市149名自主择业转业干部递交“请战书”,近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自愿报名开展医学服务、送医送药、心理咨询、送菜等工作。 ——全市退役军人工作者和退役军人累计向武汉捐款19余万元。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首府各族儿女和驻乌部队官兵将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勇于创新,携手开创双拥工作新的辉煌。 |